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中国足协暂停央视足夜记者采访权益(也玩封杀)

2008年1月7日 16:14

偏居广东清新一角的国足,忽然传出一起风波:1月5日下午,中央电视台《足球之夜》记者被阻拦在训练场之外,原来足协已下令暂停该节目对国足的采访。据悉,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在上期《足球之夜》中,该节目所请来的几位专家对中国足协的评价较低,惹恼了一些足协官员。

  在1月3日播出的这期节目中,央视请来国内的一些专家做嘉宾,对中国足协和足协专职副主席谢亚龙2007年的工作进行一番评价,结果专家们的评价大多不高,其中体育评论员李承鹏给谢亚龙打了一个"不及格"。

  短短一分多钟的打分节目,惹恼了足协。很快国家队就对此作出了回应,暂停央视《足球之夜》栏目采访国家队世界杯预选赛备战期的资格。正在广东基地采访的央视记者被禁止进入国足的训练场地,对于央视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国足也一概拒绝。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你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
从头再来!灌水民工
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更多精彩, 请 google.com/group/Googroup

2008年1月6日星期日

谢国忠:中国注定会成为最富裕的国家

《环球企业家》    作者: 谢国忠    2008-01-02 10:59:09

中国内地的A股泡沫已经出现了一个微小裂缝:上证指数从本轮最高
点下挫了20%并且可能还将继续下跌10%。尽管如此,市场仍然处于价值被高估的水平。此番下挫之后,泡沫可能还将继续回升,因为泡沫形成的基本要 素――高经济增长率、资产的短缺、高企且不断增长的流动性――现在仍然存在。


明年的奥运会之后,可能将会有另一次更大的甚至能导致房地产价格
下跌的调整。一个巨大的泡沫破裂(比如股票价格下跌70%,房地产价格下跌50%)只可能发生在美元的强势反弹之后,而这一切至少在两年之后。

中国内地有着泡沫赖以形成的最完美的环境: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导致了流动性的大幅增加和对资产的强烈渴求。同时,政府持有着土地、自然资源和绝大部分大企业。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导致有太多的钱去追逐太少的资产。作为结果,牛市周期迅速形成。这样的动力能轻易误导投资者,从而形成泡沫。

自上交所1990年重开,整整一代投资者和投机者经历着过山车般
的境况,财富每天都在产生和毁灭。中国股市已经发生过三次大跌,分别发生在1994、1998和2001年,最后一次股市大跌使得投资者信心全无,他们害怕将自己的资金投入股市,这导致了长达4年的熊市 ――尽管其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1990年代开始进入工作的新一代,到了2005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到股市冒险,他们巨大的数量引起了股市的飙升,成功的滋味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龄人――这些人正是本轮牛市的核心。他们进入的时候,正是市场触底的阶段,所以他们现在仍然没有什 么损失,还在赚钱。

只要这一代人仍然保持乐观,市场将会反弹。但他们今后将不得不经
历上一代投资者的苦痛,而当他们信心丧失时,人们将迎来下一个漫长的熊市,直到更新的一代人涌入市场。

难道中国内地的经济将会在一个泡沫接一个泡沫中循环吗
?直到中国很难觅到增长空间,我想答案恐怕是肯定的。总有一天 ,中国经济将会经历和美国1929年大萧条或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相似的过程,但这可能是15到20年之后的事情了。

泡沫破裂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将远小于美国。当股市和房地产价格上
升时,中国的投机者将不会像美国人那样冲进银行去举债,以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滑雪度假或者潜水旅行,他们只会带着一个幸福的笑容洗洗睡了 。在西方,人们赚钱是为了花掉它,在中国,人们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的乐趣首先来
自于数钱,而不是花钱。

中国和西方的这些差别将加剧前者的泡沫基础。如果一国的居民比另
一国的更热衷于财富,那么结果是它们贸易的时候,财富就会不停的流入前者,这可能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中国注定会成为最富裕的国家。眼下 ,我估计中国的财富将在20年内超过美国。

经济学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的:一个理性人能理解自己
行为的后果。理性人不会制造泡沫,他们都能预期泡沫破裂从而不会参与其中。但是无论如何,现代历史已经带着明显的繁荣和萧条交替的烙印。经济学家无力解释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历史事件。准确量化一大群人 为何同时陷入疯狂已是不可能的任务。
也许哪天,生物学家们将给我们一个答案。

如何对待泡沫,经济学家们有着深刻的分歧。20世纪杰出的经济学
家约瑟夫・熊彼特将繁荣和萧条的周期循环美名为"创造性破坏"。现代经济学家们都羞于这种为纯粹的动物本能进行歌颂的行为。内心深处 ,他们可能也抱有相同的观点,但是他们通常用非常复杂而难以理解的文字将之表达出来。我认为,如果一个
泡沫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那么它是可以容忍的,因为它产生的溢
出效应将弥补泡沫破裂的财务损失,而这也正是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的全部意义。但是,当泡沫是在追捧非生产性资产时,政策制定者就应该尽快地扑灭它。

中国应该通过出售国有资产的方式,减轻形成泡沫的压力
。政府不应该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国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3目前属于政府,这些资产的出售将有利于缓解资产匮乏的情况,获得的资金可以用于补充养老金的不足、或者支持农村教育和医疗保健。

国有资产的转让能在几年内减轻泡沫症状,但是人们的动物本能必将
在一个上升的经济体中带来一个个越来越大的泡沫,当这种动物本能在13亿人的心中狂奔起来时,可要留神了。  (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原标题:动物本能 )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你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2008年1月5日星期六

齐戈: 从胡紫薇事件看北京奥运风险

来源: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2007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为体育频道改奥运频道举行新闻发布会,主持人为央视《足球之夜》前主持人、央视体育中心副主任张斌。记者会一开始,北京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胡紫薇忽然走上台 。开始,人们还以为,她是要跟他的丈夫、正在主持发布会的中央电 视台体育主持人张斌搭档客串主持。没料到的是,胡紫薇竟公开揭露张斌婚后行为不检点,这一突发事件使现场混乱失控。在人们惊魂未定之余,她却很有礼貌地继续说到,在两个小时之前,她知道了张斌还和另一位女性保持着不正当的关系。她说, "明年是中国奥运的一年,中国人如果在价值观上没有自己的地位 ,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同时她还指出:法国一位外交部长曾经说过,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胡紫薇大闹央视体育频道改奥运频道的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近日网路最热门的话题。

从表面看胡紫薇大闹央视,不过是一对主持人夫妻因婚变而起的八卦
新闻,也有人引用胡紫薇提到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的话,便说一场有关价值观和大国地位的讨论似乎已经展开。其实理智地看,这既不是八卦新闻一笑了之,也未必就要引起价值观与大国地位的讨论;就事情本身而言,应该理解为一件与北京奥运直接相关的、且无备案可对的突发事件 。正因为事情出在体育频道改奥运频道的新闻发布会、与奥运直接相关的活动出现了令人诧异的突发事件,才如此令人关注,令人深思。人们不仅要问,在今后的的几个月里,这类无备案可对的突发事件还会出现吗?如果会出现,能比这更严重?影响力更大吗?我们把北京奥运的背后的现状进行 一番梳理,或许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严重。这就意味着,北京奥运并没有充足的理由使人们相信,那些与奥运相关的风险已经有效地规避了。

在奥运的历史上,在一个处于分裂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大概有三次
:慕尼黑、汉城和这次的北京。就慕尼黑和汉城奥运会而言 ,虽然分裂所引起的矛盾并不足以带来巨大的风险,但最终风险还是发生了。这就是发生在第20届慕尼黑运会上杀害以色列运动员的恐怖事件,和第24届汉城奥运会前航班爆炸事件。前者倒是与国家分裂的关系不大,后者与分裂的关系当然是不可分割的。虽然国家分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暴力风险,但汉城奥运会的航 班爆炸确实与国家分裂的政治冲突直接关联。而中国在国家分裂这点上,与上述两个国家有着相似的状态。台海问题的走向如何?入联公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陆的应对如何?强硬还是缓和?武力还是谈判?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变数会导致事态的恶化 ?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民运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很难定论,虽是麻烦,未必致命。当然,要想成心捅出大乱子又当别论。

真正能引起人们不安的,会把奥运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的
,则是那些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这些问题世界各国所见不多,在中国却时时刻刻在发生着。而这些问题无一不是能导致突发事件 ,甚至引发民变。以信访为例――这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问题,其上访人数竞高达40万!在法制不健全,在司法不公正的情况下,信访制度成为一大中国特色,成为基层民众的最后选择,所谓的上访、告状即是。信访大军的形成,在中国已是多年历史。到北京告状,也许就是这些上访人士绝望中的唯一希望 ,京郊著名的上访村就由此而来。虽说07年底北京官方拆掉了上访村,但问题就因此而解决了吗?上访人员就消失了吗?当然不会。我想政府也不至于对这些弱势群体下重手,来个关、管、杀吧?既然问题摆在那里,会引出什么样的乱子,现在说什么都太早了 。但这里隐藏着风险,我想大家会认同的。

此外,还有类似于上访问题的其他事件,其突发性、风险性远胜于此
,那就是所谓的群聚性事件。这些事件的来源,以下岗工人和失地农民为主体。比如曾经发生过的汉源事件,其起因就是水利建设占用农民土地,因赔偿不公而引发的。还有那些本来就是突发性的事件,― ―比如矿难之类。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并深深地根植于我们体制的弊端上。要想解决,绝非一日之功。对于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用铁的手段能压制下去吗?过去也许可能,现在却是太难。我们不是要办奥运么?办奥运就是要招徕四海来宾,就是要吸引全世界的眼球,看我繁荣 ,扬我国威。当然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而不是闭关锁国,更不能暗箱操作。就来宾而言数以万计,更不用说还有全球的各大媒体,3-4万的记者。而这几万记者当中,有权采访奥运会的有证记者就有万人之多,而其他的记者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奥运期间他们还有权采访其他愿意接收他们采访的普通人 。这对一个习惯于新闻管制的国家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问题。在中国历史上记者来得最多的莫过于两千人吧,那是在八九年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的时候。而这次奥运来访的记者,竟是当时的数倍乃至十几倍。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任何突发事件,都将会成为全球的焦 点,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而这恰好是问题的难点所在。媚外压内是中国政治的传统,中国政府并不怕事件本身,只要他能压得住,他才不管你突发还是缓发。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又如何压法?但这张面子他又丢不起。

如果这些问题在一个开放的国家,或许就算不得什么。麻烦的是
,我们早已习惯于自我标榜的宣传,从无面对开放的、敢于批评政府的媒体的经验。对于国内众多的媒体,中国政府就是老板,你想打压就打压,你想开除就开除,这些都难不到官方。照出版署柳斌杰的话说,多用点智慧,意思是我黑办了你又不露痕迹。对于境外的媒体和记者呢 ?那就不是可以随意打压和开除、更不是随意可以修理的问题了。最让人头疼的还不止这些,因为问题的严重性并不在于突发事件的出现,而在于中国政府并不清楚在此期间究竟在何时、何地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而事实上发生突发事件的社会环境却在那里候着。对于任何一个大型集会,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都是存在 的,比如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公园爆炸事件。但只要应对得当,不引起灾难性后果,都是可以理解的。事故而已。但我们的政府能有这样的平常心吗?从周恩来的外交无小事起,我们在国际交往上能就事论事地不往政治上靠?何况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国际交 往,不靠也难。其实突发事件的出现并不可怕,也未必一定就成为风险。而对于突发事件的心态、处理方法才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中国政府最输不起的就是那张政治面子,一旦突发事件出现,他就会从严从重,不惜代价的打压,不顾一切的掩盖,这种横行霸道的做法,真不知道会闹出什么样的风险来 。就当下来说,已经形成态势的通膨,股市、楼市的泡沫,涉及的人之多,投入的资金之大,一旦出现问题,那将是无人能收拾的大乱局。而这个风险恰好正处在奥运到来的这几个月里。你说不是通膨也好,结构性的问题也罢,遁词而已。民众的基本生活过不下去,不是哪个经济学家出来说说就能糊口活 命,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对民众来说吃饭更是硬道理!从胡紫薇事件的突发性,看奥运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的可能,中国政府能否认清问题所在,并理性、妥善地处理这些问题,万不能做促使突发事件成为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的蠢事,这才是规避北京奥运风险的关键。

链接:张斌妻子胡紫薇大闹CCTV会场视频

来源:新世纪 New Century Net

--
从头再来!灌水民工
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
更多精彩, 请 google.com/group/Googroup


--
鹅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
鹅不是老大,天才是老大
你无所不谈,鹅也不例外
鹅是参考消息@无所不坛
janadabc.blogspot.com

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 - 新华网

是啊,911的影响只是几年的事,而中国的竞次将是几十年的事。这是一个黑洞!
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給外界以大国崛起的外表(印象)。中国的经济发展,营造了不少炎黄子孙的强国梦,也常带来许多华裔人士的民族主义亢奋。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办法有两种 ,一种是加大经济活动中的科技、教育投入,在增加本国人民福利的情况下,提高经济活动的生产率; 另一种是,以剥夺本国劳动人口的各种劳动保障,压低工资,放任自然环境的损害为代价,从而赢得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廉价优势。後一种发展,近年有一个说法,叫做「Race to the bottom」的竞 争,中文有人繙译成「竞次」,它的意思是 「打到底部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不是比谁更优秀,谁投入更多科技、教育,谁更能产生行销全球的品牌和向世界扩展的企业,而是比谁更「 次」,更糟糕,更能苛待本国的劳动阶层,更能容忍对本国环境的破坏及对民族企业的践踏,一句话,是比谁更有能力向人类文明的底线退化。

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日本工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八十年代日本工资已与美国看 齐。 从一九七八年到○四年,中国经济也快速增长了二十多年,而中国劳动者的工资只有美国的4%,劳动力价格甚至比九十年代经济才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最发达的珠三角的民工,工资竟十年没有上涨。 中国劳动阶层既没有集体谈判工资的权利,更谈不上福利、工伤保障等等在世界各地已是常规的社会权利。劳动力在中国被当成纯粹自然资源在使用,劳工的待遇甚至比毫无感觉的自然资源都不如,起码在中国保护环境的呼吁是合法的 ,而保护劳动者权利的呼吁与维权行动却事实上不合法。

引进外资几乎是中国各地方政府维持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许多地方除了压低劳动工资,还在土地上让利(长三角每亩工业用地低至三至六万元),有的地方甚至零地价,送厂房,五免十减半税收,对环境破坏的容忍,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性开发,对本国市场的让渡 ,对民族企业的歧视,等等,都是这种「竞次」竞争力的体现 。

 
 

Jan@da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中华宽带网

英国《卫报》:中国崛起比"9•11"事件更具影响
新华网 - 28分钟前
新华网消息:如果以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先入为主的看法来判断,近10年中最重要的事件毫无疑问就是"9·11"事件。但事实上,这10年中一个重要得多的事件是中国的崛起,以及伴随而来的美国的衰落。对此,英国《卫报》2日刊发一篇题为《超级大国》的文章作了解读: "9·11"是一个被过分渲染了的事件,它之所以具有现在这样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无非是 ...
2008,世界向中国行注目礼 国际先驱导报
美媒:中国的崛起事关西方世界的未来 新浪网
中国金融网 - 美国之音中文网 - 长安街时报 - 青网
86条相关资讯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谷歌首发中国年度热榜

搜索源于生活?网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生活不只是网络。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在中国生活,更不容易!
谷歌不是Google,Google也不是谷歌。谷歌就是Google中国!
Guge = Google - olo + u

 
 

Jan@da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8-1-2 通过 Google 黑板报 -- Google 中国的博客网志 作者:joydandan

发表者: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热榜小组

我们很高兴地告诉大家谷歌在昨天发布了自己的首个年度中国热榜。这份源于生活的榜单展示了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四地所有谷歌用户 2007 年使用频度最高的搜索关键词,涵盖了去年一年新闻时事、公众人物、生活资讯、文化教育、投资理财、体闲娱乐等众多领域的热门搜索。

见证股市疯狂

2007 谷歌年度热榜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见证了此次的股市疯狂。股票、基金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知识是中国网民 2007 年搜索的重头词汇。在我们统计出的包含"什么"的搜索中,上榜的十大检索中有七条是问询基金、股票类的术语;关于"如何"的查询中财经话题也占据了半壁江山。从最热门的搜索"什么是蓝筹股"、"如何炒股"到"什么是基金净值"、"如果购买封闭式基金",足见民众对个人投资理财的热情。反观谷歌全球的问答中,"what is love(什么是爱情)""what is emo(什么是情绪)""how to kiss(如何接吻)""how to meditate(如何思考)"几笔就勾勒出了国人"务实"搜索和老外"务虚"搜索的差别。

股市疯狂的另一个证据是,在股民+网民,两股风头正劲的群体势力的催化下,2007 年度博客榜几乎全部被股票分析类的"股博"抢占,上榜的知名博主有"老沙"、"王国强"等专业媒体人士和证券分析师,也有曾一度被誉为中国第一博的"带头大哥 777 的博客",其博客的搜索量仍高居第四。

今天发布的年度热榜上,有一个专门的投资理财"算盘榜",列出了这一年中大家搜索次数最多的 10 个专业财经词汇、新股名称和财经事件,可以让关注股票财经的人们了解更为详尽的热点。

搜索源于生活

2007 年度最热门的女性话题是什么?男性话题是什么?最热门的旅游城市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可由谷歌的柴米油盐"生活榜"为你一一揭晓。在谷歌生活榜中,"美容"成为了年度女性最热门话题;对于男性来说,2007 年最热门的话题无疑是"游戏";从游戏的搜索曲线图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七月暑假前后的搜索量比平时高出一倍,由此可以判断,在男性玩家中,多数尚为学生身份。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中,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大理风情还是灯红酒绿的丽江人家,都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云南旅游"也因此成为了 2007 年的最热旅游胜地。

根据谷歌热榜,大家最想吃的五大菜肴则包括糖醋排骨、可乐鸡翅、鱼香肉丝、红烧鱼、红烧茄子。在五大疾病中,被大家搜索最多的是糖尿病、排在第二的是艾滋病,再就是是颈椎病、高血压和乙肝。搜索 源于生活,可以说,从谷歌柴米油盐"生活榜"上,我们可以粗略得看到当下中国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生活的重心。

聚焦文化与草根

从文化考试榜上看,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认证及外语考试最为热门。其中,报考人数最多的两大综合性升学考试"高考"和"考研"当仁不让地雄踞考试查询的前两位,中考也排列在十大检索之中。此外,"会计"、"司法"、"医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均榜上有名,这反应出众多行业加大了对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和准入门槛的提升。"高考"、"个人简历"、"北京大学"分别成为查询量最大的考试、资料和大学。

Web 2.0 所营造的可交互、可参与的互动环境,使得网民们有了愈发有声有力的重要平台。此次谷歌 2007 年度榜单中也专门开辟了 Web 2.0 的专区,聚焦草根力量在互联网上的升起。很多人一定对维客(wiki)略知一二,甚至可能动手参与过诸多维客网站的词条编纂。不过,2007 年的谷歌榜单又有了更多的新兴词汇——"威客"、"掘客"、"印客"。此次发布的 Web 2.0"草根榜"的主题包括最热门博客、最风靡论坛、最窜升的 Web 2.0 概念、最红的网络明星等。

奇趣榜单,彰显搜索的乐趣

年度中国热榜还设立了一个特殊的子榜单—— "奇趣搜索榜",该榜单列举了大家曾使用的一些有趣的热门搜索关键词,并分析了他们在白天和夜晚热门搜索话题的异同。在奇趣榜单上,最长的搜索词是"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排在后边的是"那些看不惯 90 后的人 你们有什么资格评论我们"。而"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搜索从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反应了部分人在浮躁中对古人智慧的垂询。在"日搜索"和"夜搜索"上,谷歌热榜显示出:人们在白天搜索最多的话题是"明星"和"财经",在夜晚搜索最多的则是"电视剧"和"体育"。

今年热榜上,我们还整合了大量"谷歌趋势"图。例如新闻榜单下属的 2007 年上升最快之国际事件主题排行榜就配有谷歌趋势图,该图描绘了榜上排名前三的"十七大"、"嫦娥一号"、"台风"这三大搜索关键词在 2007 年的使用频率变化趋势:它们何时开始被网民用于谷歌搜索引擎,又于何时在使用频率上达到顶峰等都可一目了然。此外,在人物榜单和娱乐"八卦榜"等子榜单的一些主题中,我们还加入了与上榜关键词相关的人物照片和电影电视海报,给整个热榜增添了活力。

搜索源于生活,欢迎大家登陆谷歌 2007 年度榜单:http://www.google.cn/rebang/yuedu/2007.htm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08年1月4日星期五

请见钱眼开,张大眼睛看清楚:不是银行!

中国农业很行 + 中国工商很行 + 中国建设很行 + 中国很行 = 中国人民很行
当然,还有其他很行,比如:交通很行、招商很行、兴业很行、北京很行!
歌舞升平的全国的军民同胞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奇迹
——靠三民主义!
歌功颂德的中国的军民同胞创造了特色的历史奇迹
——这社会主义!
创造了特色的历史奇迹——这社会主义!!
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奇迹——你服不服气?!